
內蒙古軍區興安軍分區的阿爾山邊防連科學種植蔬菜。迎新攝
對于駐守在邊防一線的官兵來說,“蘿卜、土豆、大白菜”過去一直是冬季餐桌上的老三樣,但前不久,當筆者來到內蒙古軍區興安軍分區的阿爾山邊防連時,看到的卻大不一樣。
三角山邊防連的新型太陽能保溫蔬菜大棚。迎新攝
寒冬臘月的內蒙古阿爾山,一片冰封雪裹,近期的最低氣溫更是一度達到了-30℃。但走近三角山邊防連的新型太陽能保溫蔬菜大棚,卻讓人感到驚訝。室外雖然白雪皚皚,但室內卻綠色盎然,生機勃勃。連隊指導員李小健告訴筆者,這座蔬菜大棚是2014年10月份上級幫助建成的,全名叫太陽能日光溫室。它采用了太陽能供熱、地下水循環、空氣熱交換和多種保溫材料保溫等技術,可以確保室外溫度在-50℃的情況下,室內依然能達到8℃以上。
大棚外-30℃,大棚內生菜、西紅柿、小油菜、韭菜長得枝繁葉茂。迎新攝
在官兵的引導下數了數,一共種了23種蔬菜,我們常見的生菜、西紅柿、小油菜、韭菜長得枝繁葉茂,另外還有烏塌菜、天葵等部分在內地這個時節也不常見的青菜也長勢喜人。負責溫室大棚日常管理的班長王德龍告訴我們,這個大棚全部采取的是水霧培植技術,用箱式器皿盛裝營養液,蔬菜通過根系吸收營養液輔以必要的光合作用,蔬菜就可以生長。在交流的過程中筆者還了解到,這個面積550多平方米的溫室大棚所產蔬菜,加上連隊的冬儲菜,完全可以保障全連整個冬天的蔬菜供應。
大棚全部采取水霧培植技術,蔬菜通過根系吸收營養液就可以生長。迎新攝
采訪中,連長寶林還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前同等面積的溫室大棚,不但在極寒天氣下無法種植,即便進入耕種時節,最多也只能產10來種蔬菜。相比之下,新式溫室大棚不但品種多、產量高,而且占用兵員少,從種植到維護僅需要2-3人,遠遠低于過去10幾個人的用人數量,這就有效緩解了連隊執勤、訓練用兵難的問題,非常的劃算。
太陽能日光溫室共種了23種蔬菜。迎新攝
走出溫室大棚,室外依舊寒氣逼人,但筆者心中卻和連隊的官兵一樣熱乎?!案纳七B隊的菜籃子、豐富戰士的菜盤子”,能讓官兵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戰備執勤中,這筆賬才更劃算。
太陽能日光溫室。迎新攝

生菜、西紅柿、小油菜、韭菜長得枝繁葉茂。迎新攝

新式溫室大棚不但品種多、產量高,而且占用兵員少,從種植到維護僅需要2-3人。迎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