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設施農業連續多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為什么國家這樣重視?19
發表時間:2025-02-14 21:44來源:本司 在當今時代,“現代設施農業” 已成為農業領域的高頻熱詞,它連續多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足以彰顯其在國家農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從 2021 年的 “發展設施農業”,到 2022 年 “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再到 2023 年發布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明確 “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相關表述的不斷深化,體現出國家對這一領域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那么,現代設施農業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能讓國家如此青睞有加呢? ![]() 現代設施農業,是一種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實現動植物高效生產的現代農業模式 。它涵蓋了設施種植、設施養殖和設施食用菌等多個領域,通過人工技術改變自然光溫條件,營造出優化動植物生長的環境因素,讓它們能夠全天候生長。核心設施包含環境安全型溫室、畜禽舍、菇房等。從種類上劃分,主要有設施園藝和設施養殖兩大部分。其中,設施園藝按技術類別通常分為連棟溫室、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陽棚)四類;設施養殖則主要包括水產養殖和畜牧養殖。 現代設施農業具有諸多鮮明特點。其一,高投入高產出。相較于傳統農業,它需要更高的資金投入,但也能帶來更為顯著的經濟效益。以智能溫室、節水灌溉等先進設施為依托,設施農業能夠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其二,抗災害能力強。它可以有效抵御諸如防風、防寒、防澇等自然災害,為作物的安全生長保駕護航。其三,科技含量高。現代設施農業融合了建筑、材料、機械、自動控制、園藝技術等多學科技術,是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結晶,生產效益顯著。 ![]() (一)保障農產品穩定供應 在傳統農業模式下,農產品的供應常常受到季節、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約。然而,現代設施農業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成功突破了這些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了農產品的周年供應。無論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還是在驕陽似火的盛夏,設施農業都能為作物營造出適宜的生長環境。在北方的冬季,日光溫室里翠綠的蔬菜、嬌艷的花卉,與室外的皚皚白雪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們在冬季也能品嘗到新鮮的蔬果,欣賞到五彩斑斕的花卉。 以新疆喀什地區為例,當地通過持續優化蔬菜種植區域布局、品種布局及時空布局,初步形成了深冬以標準日光溫室生產為主、春秋以大小雙膜拱棚生產為補充的 “周年生產、均衡供應” 生產模式,打破地理和氣候對農業生產的限制,實現了果蔬全年供應。 如今,人們的 “菜籃子”“果盤子” 愈發豐富,曾經冬季餐桌上單調的 “老三樣”,已被琳瑯滿目的新鮮果蔬所取代。現代設施農業為穩定農產品供應、豐富百姓餐桌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設施農業通過精準控制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條件,為作物生長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極大地提高了作物的生長速度和產量。智能溫室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配備了先進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能夠根據作物的生長需求,自動調節溫室內的環境參數。在山東壽光的一些現代化智能溫室里,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的精準調控,黃瓜、番茄等蔬菜的產量比傳統種植方式提高了數倍 。 再如,在桐城市范崗鎮楊安村的現代智慧農業大棚,利用大數據平臺收集和處理植物信息的水肥一體化循環灌溉系統,精準調控光照、土壤、空氣溫濕度等環境因素的智能溫室控制系統,以及實時監測番茄長勢的吊頂式攝像頭等一系列智能化設備,讓番茄從播種到收獲都得到了全天候的 “智能呵護”。傳統方式種植的番茄,生長周期約為兩個月,可掛五到六穗果,而在智能溫室大棚里,番茄可以實現全年長茬生長,植株最長可達 16 米,最多能掛 30 多穗果 。這些智能設施的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還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可持續。 (三)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如同一場及時雨,為農民增收致富帶來了新的希望。一方面,它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如設施制造、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物流運輸等,為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農民不僅可以在自家的設施農業中勞作,還能在家門口的相關企業中就業,實現了 “家門口就業,多渠道增收”。在北海市,設施大棚產業的發展,每年為超過 5 萬農業人口創造了就業機會 。 另一方面,設施農業的高產出、高效益特性,使得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通過種植高附加值的農產品,采用科學的種植管理技術,農民的經濟效益得到了顯著提升。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的設施蔬菜基地,種植戶通過承包大棚種植特色水果及各類蔬菜,每棚純利潤在 1 萬元以上 。同時,農民在參與設施農業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自身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也得到了提升,為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一)政策支持的強大動力 國家對現代設施農業的重視,首先體現在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上。2023 年,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 - 2030 年)》 ,這是我國首部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為未來一段時期設施農業的發展繪制了宏偉藍圖,堅持以穩產保供和滿足市場多樣化、優質化消費需求為目標,以優化現代設施農業布局、適度擴大規模、升級改造老舊設施為重點,全面推動現代設施農業向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同年,農業農村部還印發了《關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指導意見》和《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 - 2025 年)》,對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系統部署。這些政策文件猶如一場場及時雨,為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和強大的動力支持。 (二)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 這些政策在土地、機械化、數字化等多個方面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強大推動。在土地政策方面,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明確規定,設施農業屬于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實占補平衡。種植設施不破壞耕地耕作層的,可以使用永久基本農田,不需補劃;破壞耕地耕作層,但由于位置關系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允許使用永久基本農田但必須補劃 。這一政策的出臺,有效解決了設施農業發展的用地難題,為其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農業機械化政策方面,國家持續加大支持力度。2024 年 6 月,為深入貫徹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部署要求,國家持續實施好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加快農業機械結構調整,提升農機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各地也積極響應,如山東省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提高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數字農業政策同樣為設施農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2020 年 11 月發布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 (2019 - 2025 年)》要求,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手段,監測農作物情況,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如今,越來越多的設施農業項目開始引入數字化技術,實現了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調控。在北京市通州區于家務國際種業科技園區,智能溫室融合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 AI、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成為北京數智農業建設的一個縮影 。這些政策的實施,為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 (一)面臨的挑戰 盡管現代設施農業前景廣闊且發展態勢良好,但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是成本問題,這是設施農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建設現代化的設施,如智能溫室、高標準養殖棚舍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建造一座面積為 1000 平方米的智能連棟玻璃溫室為例,其成本可能高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這還不包括后續的設備維護、能源消耗等費用 。除了建設成本,運營成本也不容小覷。在設施農業的日常運營中,水電費、農資費用、人工費用等開支較大,使得設施農業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對于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農戶和農業企業來說,難以承擔如此高昂的成本。 技術標準與培訓方面也存在不足。設施農業的發展需要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但目前我國在設施農業的技術標準制定和技術推廣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先進的設施農業技術,如無土栽培、精準灌溉、智能環境控制等,在實際應用中還不夠普及,部分農民和農業企業對這些技術的掌握程度較低,缺乏相關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此外,不同地區的設施農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技術標準也難以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設施農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 環境與資源約束同樣不容忽視。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設施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環境和資源的約束。一方面,設施農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和能源,如灌溉用水、溫室供暖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水資源和能源的緊張局面。另一方面,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農藥包裝、農膜、畜禽糞便等,如果處理不當,會對土壤、水體和空氣造成污染,影響生態環境。此外,設施農業的發展還可能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實現設施農業的高效發展,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市場風險也較為突出。設施農業生產的農產品通常具有較高的品質和價格,但市場需求波動較大,價格易受市場因素影響。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使得農民和農業企業在生產決策時往往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容易出現盲目跟風種植或養殖的情況,導致農產品市場供需失衡,價格大幅波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也有待進一步拓寬,一些設施農業生產的農產品存在銷售難的問題,影響了農民和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 產業鏈整合不足也是一個問題。設施農業的發展涉及到農業產業鏈的上下游多個環節,包括種子、肥料、農藥、設備制造、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然而,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還不夠緊密,存在信息不暢、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整個產業鏈的效率和競爭力較低。在設施農業設備制造方面,一些關鍵設備和技術還依賴進口,國內設備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在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環節,也存在加工能力不足、品牌建設滯后等問題,影響了設施農業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二)應對策略 面對這些挑戰,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需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推動現代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 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在政策方面,進一步完善土地、稅收、金融等相關政策,為設施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土地政策上,保障設施農業的合理用地需求,簡化用地審批手續;在稅收政策上,對從事設施農業的企業和農戶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在金融政策上,加大對設施農業的信貸支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降低融資門檻和成本。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設立設施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設施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研發、示范推廣等。 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大對設施農業技術研發的投入,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同攻克設施農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加快設施農業裝備的研發和制造,提高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推廣應用先進的設施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積極拓展市場,加強品牌建設,提高設施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等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設施農業的附加值。 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設施農業的發展。加強對設施農業的宣傳和推廣,提高社會公眾對設施農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設施農業領域,通過 PPP 模式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設施農業的建設和發展。加強對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行業協會應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秩序,促進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 現代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在保障農產品供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但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現代設施農業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更大的貢獻。 ![]() 現代設施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力量,承載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 。它不僅突破了傳統農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實現了農產品的高效生產和周年供應,還為農業產業的集約化、智能化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現代設施農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國家層面的規劃引領,到地方政府的具體扶持措施,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同時,技術的不斷創新也為設施農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智能化、綠色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設施農業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提升農產品品質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現代設施農業必將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設施農業的技術水平將不斷提升,智能化、自動化程度將越來越高,生產成本將進一步降低,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將得到更大的提升。設施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也將更加緊密,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鏈條,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增收機會。為我國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更大的貢獻。 聲明:文章源自網絡,轉載請標明出處鏈接:http://www.rbxacr.cn/h-nd-215.html
|